在中国漫长而波澜壮阔的战争史里,像滚滚的浪花一样,涌现出无数耀眼的名将道正网,他们有的以常胜自居,有的屡战屡败,也有靠纸上谈兵就声名远播的“牛气神人”。然而真正一辈子只打了一场仗却便成就威名的人并不多见,这样的例子确实存在。举一个鲜明的例子,便是明朝的王阳明。那时明朝的第十位皇帝朱厚照在位,江西的宁王朱宸濠因嫌膳食之乏与不悦而发动叛乱,宁王这个在历史与戏剧中都颇具戏剧性的角色,正是后来人们以“宁王”来称道的人物。形势突如其来,京师尚未来得及稳妥应对,而江西境内却只有王阳明这位文官站了出来。此人一向以哲学、心学著称,然而命运偏偏在他身上给了一个出人意料的考验:他觉得这是一次用知识与心思较量的机会,也是让人看到知识力量的时刻。因此他果断着手,一边在本地招募士兵、囤积粮草、筹划制造兵器与船只,一边继续保持冷静的策略,确保兵力与物资有序积累,逐步形成对叛乱的威慑。宁王很快便得到消息,但在王阳明的安排面前,他意识到若要硬拼对方,光靠武力并不能迅速压制局势,因而对这位文人领袖的号召产生了疑虑与紧张。王阳明并非止步于此,他大量张贴传檄,号召各地兵马赶赴江西勤王,同时派人潜入宁王的据点,布置假信息,迷惑对方的决策,使宁王在南昌周边徘徊观望,十余日之久才终于被这场“智取”所愚弄。随着局势的推进,王阳明的大军逐步克服初期的困难,先后攻克九江、南康,然而抵达安庆时却遇到顽强难啃的防守,遭遇客观上的挫折。这时,王阳明的部队已在江畔汇聚,士气如同涨潮般高涨,战意炽热。王阳明对安庆的城防有着细致的评估,他认定宁王在短时间内难以夺下此城,反而他们自身在南昌的老巢或许已显得空虚,因此他果断决定南下直捣南昌。宁王见状,心情大乱,若再拖延,势必让自己的根据地进一步岌岌可危,最终只能仓促回援,试图救回南昌这条命脉。于是双方在鄱阳湖畔展开决战,持续了三日三夜的激战,风雷云涌、战船与铁铠在水面与岸上交错。宁王终究不是善于长久谋划的对手,面对王阳明连环布阵与高涨的民心士气,败势已定,最终被擒获,押上囚车一路押往京城。此战之前,王阳明不过是一个醉心于哲学的书生,一生专注于心学与道德思考,在大明的思想领域自由挥洒,却因天赐良机而名声大振;这场战役成为他真正踏入军事领域、以行动证明学识力量的关键一战,也是他身后被后人传颂、被封为“军神”的由来。由此可见,他用一次决定性的战役,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他的认知,也让“大师”与“将帅”之间的界线因他而被重新书写。
展开剩余11%发布于:天津市投配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